[转载]深思:清华学生在香港求学受到的心灵震撼

Posted on

[强烈推荐][转载]深思:清华学生在香港求学受到的心灵震撼

一篇好文。直指中国教育的病根。文章提到的一些想法自己也思考过,只是没有文中说的这么透彻。很多东西只是自己一些模糊的想法,看到文章豁然开朗。总结一下,文章说了几个东西:
  1. 国内是一种功利教育 ,而国外是一种人格教育 。国外没法说,不过国内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人生的最初十多二十年,基本上都是在跟分数打交道,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 文中的结论:I am who I am 。简单说,就是成全你自己,做你自己想做的,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国内的教育偏偏打压兴趣而强调“全面”,结果就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做着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3. 结合上面两点,也就不难解释整个社会的一种功利与浮躁。教育尚且如何,更何况其他呢。。。
  4. 文中很大的篇幅说到了圣经 。个人对宗教、信仰这类东西一直都不是很了解(不信它但也不排斥)。但是看文章以后,发现以前之所以不理解,更大的原因是没有经历过一些东西,无法体会其中的道理。现在好了,文中说的正好是我所熟悉的,突然发现信仰这种东西并不像以前所想象的(呵呵,负面教育受的太多了)。信仰啊,无论你信与否,它都就在那,当你感觉无助的时候不妨看一看,有些东西或许能够释然。

专访张龙:我的漫漫程序人生路(部分摘录)

Posted on

专访张龙:我的漫漫程序人生路(部分摘录)

专访张龙:我的漫漫程序人生路

一、关于基础

CSDN:你在系列文章最后分享了9点心得体会,总结当时到现在的这段时光,是否有新的感悟分享?

张龙:我现在依然在坚守着这些体会:

  1. 基础的重要性。我总是不断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因为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基础的东西可以让你受用一生。struts出来了,webwork出来,tapestry出来了,jsf出来了,struts2也出来了,等等等等。但是这些框架或者标准都是新东西吗?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并不是的,他们都是基于HTTP协议的,换句话说都是构建在jsp与servlet基础之上的,有很多人连这两个基础都没掌握好,就去学这些框架,这真是难以想象的。有了好的基础会让你学习新东西更快,也更扎实,走的也更远,否则你永远都是在跟着别人的脚步。

  2. 还是基础。我们都知道Spring是非常优秀的框架,也是很多公司采用的技术选型。但是你是否真的了解Spring的核心IOC与AOP了吗?适当看些设计模式的书会让你受益匪浅。其实你只要掌握了java的动态代理对于AOP的理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 舍得投入。 有时间的话买些书看看,好书可以让你系统的学习一些技术,而不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技术点。

  4. 抓紧时间。 将游戏的时间控制的少一些,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吧,如果你想投身IT行业,做好不断学习的准备

  5. 要有激情。 没有激情的人生是惨淡的人生。生活和学习要有激情,否则你体会不到淋漓尽致的快乐与苦痛。

  6. 要有耐心。 没有耐心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的。其实写程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与错误、异常相伴的,不要幻想一下就能将程序写对,优秀的程序实际上是不断重构的过程。

  7. 要能耐得住寂寞。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与计算机为伴的,如果你没有对程序的兴趣与热情,时间长了你会坐不住的。

8.英语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进外企的话,那么英语是必须要过的一关(主要体现在听说上)。

  1. 最后一点,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对程序开发人员最好的描述。

基础的东西总是最重要的。



二、关于自学(经验)

CSDN:在(中)篇里,你提及上大学最大的两个收获就是: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你对现在正处在大学里的准程序员们有何建议?

张龙:我始终认为这是我大学期间最大的两个收获。因为进入大学后就意味着要独立承担自己的一切,别人可以给你建议,但最后拿主意的一定是自己。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自学意味着一切。毕竟计算机领域涉及众多,学校上课讲的只是最基本和基础的,在掌握了这些内容之后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

现如今,互联网上的资源一应俱全,你要的东西网上基本都能找到,比我那个时代好太多了。不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可能你需要的很多资源都需要翻墙才能获取,这应该是每个程序员的必备技能了。另外,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有机会可以兼职或是去公司实习,这样可以尽早步入社会,了解公司都需要什么,为今后的工作提前做好铺垫。

关于压力

CSDN:你在研究生的时候做过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的经销商管理系统、一个游戏点卡的销售网站,都给了你不小的压力,你是如何对待压力的?

张龙:压力每个人都有,做事情如果没有压力其实很容易造成拖延。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另一方面则是外界施加的。适度的压力会激发人的潜能,我现在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喜欢给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算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吧。没有压力可能一件事,特别是需要长时间付出的事情永远也做不完。

三、关于沟通(经验) CSDN:你在研究生期间就给人讲授课程,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少程序员相对比较内敛,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可分享?

张龙:我觉得这是个循环问题。你越闭塞,越不想与人交流,那你就越陷在自己的圈子当中,不愿走出来。反过来说,当你走出去,多多参与讨论,多多与人沟通,这对你的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你就知道该如何与人打交道。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走出去才能实现更好的腾飞。

四、关于学习(建议) CSDN:在你一路走来,遇到一些浮躁的心境时是怎么处理的?对刚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有何建议?

张龙:浮躁、烦恼每个人都有,也不光是程序员才会这样,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适当排解很重要,憋在心里只会把人憋疯,出去找朋友喝喝酒、唱唱歌,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不是专家,不敢给人提建议,只是觉得学习是保证你今后的路越走越宽的最佳手段

来源: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3-08-21/2816646>


另:一个文章摘录

程序员最重要的技能 火龙果软件 发布于 2013-8-22 什么才是程序员最有价值的技能?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开发者呢?我敢打赌,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至少问过自己一次这样的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你认为自己搞清楚了没有? 许多年轻的程序员会告诉你,伟大的开发者最重要的技能是对自己所用语言的掌握。当然,你得对 C/#、 F/#、C++、Java、Ruby、Haskell 或什么别的语言娴熟于心。然而,语言本身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技能让你完成桌面或 web 应用。 “那要不就是对平台的知识了,”你又问自己。也许甚至是整个平台体系,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的话。比方说,这有可能意味着要知道 Windows API 或 iOS 开发的工具或库。可是,你再想一下。如果趋势变了的话又会怎样?如果项目转向另一个平台的话又会怎样?如果你只具备前一个平台的知识的话,你还会是一名伟大的程序员吗?我不这么认为。 “对!我知道了。肯定是解决问题和分析性思维的能力”,你几乎对着我吼起来了。事实上你是对的。没有一个好的开发者是不具备分析性思维的。但是,问题解决仍然不是你应该具备的最重要技能。 “如果不是编程知识的话,那一定就是编程激情。你每天都得学点新东西。不能停止,你得热爱它。”的确,你是对的,尽管这并非最重要的能力,但已经接近了。让你从好的开发者变成伟大的开发者的,是编程的激情,尤其是学习的激情。 然而,还有一个技能更有价值,那就是沟通。 许多时候这一点被低估了,可如果不使用沟通技能的话你一天都过不了。而且,你要沟通的还不仅仅是客户。还包括你的同事,分享你的想法,用不侮辱人的方式辩论,说服你的老板应该采取你的方式。此外,还有还要汇报状态更新,解释发生的事情。你每天都要沟通,而且要沟通得当,如果你要成为伟大的开发者的话。 这就是我要发文章谈演讲这个似乎不相干话题的原因。我认为从中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继续学习 coursera 的课程(英文)。

来源: [http://www.uml.org.cn/itnews/2013082209.asp](http://www.uml.org.cn/itnews/2013082209.asp)

《Rework》摘录及感想

Posted on

《Rework》摘录及感想

2013年3月11日 陈皓

读了《Rework》这本书好多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想。但从来没有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今天把《Rework》书中的一些章节做一些摘录,并把我的一些感想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这是一本平生以来让我中毒很深的书,也是一本让我思考得很多的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好好地读读这本书。这本书并不难读,是一本你可以一口气不中断就可以读完的书。

现实世界

“这在现实世界里面行不通”,当你向人们介绍一个新创意时,人们总是这么回答你。这个“现实世界”听起来如此令人沮丧,……只有人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事情才会胜利,即使是这些事情已经漏洞百出陈腐低效。

学习与记忆

Posted on

学习与记忆

By 刘未鹏 – June 5, 2008 正儿巴经学习算法算起来也有快两个月了,之前作为计算机工科生虽然算法和数据结构是必修课,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相当肤浅,更遑论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因此,所谓“正儿巴经”学习算法,意即开始对算法思想的本质进行归根究底的过程、对思维方法论进行归纳抽象的过程、对各种解题技巧进行一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练习来让记忆内隐化的过程..

在“正儿巴经”学习算法之前,我曾经有大半年时间都在用业余时间“正儿巴经”地学习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所以在开始正经思考算法问题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琢磨一直令我困惑的问题——那些看似抓不到摸不着的灵感到底是怎么来的。

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最伟大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心理活动同时都是生理活动。——实际上,“心理活动”只不过是“大脑神经活动”的通俗称呼。虽然大脑的结构极度复杂,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现代神经科学对大脑功能从高层原则上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完备了,而对于记忆和学习这块更加是因为Eric Kandel突破性工作变得相当清晰。可以说剩下的工作主要就是补充细节了。于是乎,借助于三本关于记忆和学习的书,一本专门论述解题心理学的书,wikipedia,波利亚的三卷解题书,以及自己在思考有限多的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反省和总结,我试着对解题的心理学做了一个思考和总结(《跟波利亚学解题》)。——这听起来很奇怪,一个本身只会初级算法的人又如何去思考涵盖所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呢?还是引用波利亚著名的发明者悖论吧:有时候,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反而要比它的一个特例更好解决。

然而,一般性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清楚解题思维的本质了,并不代表我就万能了,就立即擅长解决所有算法问题了。解题不是光靠思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在《跟波利亚学解题》中总结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就是:启发法固然可贵,然而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不存在通用的、万能的知识,要不然我们也不必到今天还在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了。此外,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力活(尽管是有一定方法的体力活),这个体力活大致分为两步:

  • 将外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外显记忆
  • 通过不断练习,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

(关于什么是外显记忆什么是内隐记忆请参考wikipedia或者《跟波利亚学解题》)

而第二步又包含两个过程:

  • 将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转化为内隐记忆从而不知不觉就遵循。
  • 将关于事实知识(例如**定理性质)的提取线索们转化为内隐记忆从而看到XX就能想到YY。(参考《找寻逝去的自我》第二章记忆的建构:对现在和过去的编码和提取)**

关于第一点有本不错的书——《学习的艺术》。

关于第二点有一个不错的例子,最初从李笑来老师的blog上读到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分的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找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恰恰运用了记忆最深刻的原理。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计算器,其物质基础是神经网络;而不断的练习则是对该网络节点间联系强度(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强度)的训练。——可惜的是像爱因斯坦大脑内的经过完美训练的神经网络参数不能直接导入到我大脑中,也许将来可以做到,但目前只有笨办法,实在是件郁闷的事。

所以,拿起书吧,训练你的神经网络,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

我在豆瓣上列了两个豆列

  1. 大半年来看过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初步)的书都列在这个豆列里了。
  2. 其中涉及到思维方法论的书单独列在这个豆列里了。
  3. 如果你觉得里面列的书太多了不知从何下手,可以优先考虑《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列出的书。 Tags: 学习方法, 思维改变生活

About 刘未鹏

  1. icyfire on June 24, 2009 at 10:50 am said:

我是比较喜欢”方便提取记忆”的.

  1. vpxiroot on March 15, 2011 at 2:32 pm said:

敖哥是否是露一手的同时,再留一手?敖哥的这些动作从本质上讲,就是资料的收集整理,但是要做到记得牢靠、记得快的话,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重要,但是记忆方法、反复复习、也很重要哇

  1. vpxiroot on March 15, 2011 at 2:34 pm said:

“然而,一般性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清楚解题思维的本质了,并不代表我就万能了”建议大家也去看看《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写得非常经典!!!!!!

  1. vpxiroot on March 15, 2011 at 2:58 pm said:

李敖的这些做法有以下几点,我给出自己的看法: 1、看完书后,就需要整理,但是他给出的方法,我认为可以进行升级:对于所有纸质图书,当然可以全部录入到计算机的知识管理程序中 2、分类的方法中, 主要分类中:按照图书管理分类是正确,但是图书管理分类有其标准,叫什么《中图法》名字我忘记了 次要分类中,就是他说的细分法,我个人认为这样分类是错误的,而应该采用打标签的方式来完成 3、李敖收集什么信息,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他收集那些信息?什么类型的信息需要收集 5、跟资料挂钩,任何信息必须要挂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面,否则这不是知识,而只是信息而已,无用

  1. Pingback: [BetterExplained]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 风的天地
  2. 贺昌 on October 30, 2011 at 12:03 am said:

我的记忆一直很凌乱,应该训练训练了~

  1. Pingback: springparker » Blog Archive » 今日快速学习阶段 - Just another WordPress site
  2. jun on December 26, 2011 at 6:38 pm said:

恩恩 高手,我同意你的想法

  1. 123 on August 8, 2012 at 11:35 am said:

1.纸质书全部录入计算机,这是一项大工程,除非你有电子版,可能花的时间非常非常多,特别是经常大量阅读的人,录入时间可能远远大于阅读时间了,虽然可以加强记忆,但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这么做么? 2,他是按主题分类的,要按你的打标签法,就得列目录对标签分类对资料位置编号了,但是资料本身还是得有个规律排放吧,一篇资料可能有好几个标签,主题分类排放相比下还是可行些吧,你的方法还是计算机管理才适用.另外,方法没有特别的正确与否,最多有好有不足,我个人看法 3.可以关注 4.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知识系统的扩充完善过程.

  1. Pingback: 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 | 吃杂烩
  2. 米事米事米事 on January 12, 2013 at 11:24 am said:

刘未鹏老师,您好~一年前开始接触您的文章,反反复复阅读加上自身的思考,不知不觉收获了很多,我现在还只是一名高中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的不足,看您的文章难免吃力些,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我查阅了维基百科,还有您介绍的书,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解透彻。您可以告诉我怎样通过不断的练习把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吗?(查阅资料说“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那又该怎样转化呢。。。)您在《跟波利亚学解题》一文中第五点:练习,练习也曾提到过怎样进行有效率的练习的方法,可是我没法理解那一大段话的本质含义,您可以再多给一点指导吗?如果您能抽空回答我,那我将感激不尽~谢谢

  1. FansUnion on June 20, 2013 at 2:28 pm said:

知识管理 这个话题 值得关注和学习。 和本文话题是相关的。

  1. 蒙面超人23 on July 17, 2013 at 1:09 pm said: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是一种能力——学知识、学技术的能力,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学到知识或者学到技术。理由很简单,那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过不要单纯地为了学习知识、技术而学习,还应该为了学习如何学习而学习。

*来源 : http://mindhacks.cn/2008/06/05/how-memory-works/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

Posted on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十亿消费者》读后感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3年5月21日

前几天,我读完的美国人 James McGregor 写的《十亿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

James McGregor 本来是《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集团在华负责人,后来辞职经商。为了对记者生涯做总结,他就写了这本书,让西方人了解如何在中国做生意。

在书中,他通过对一些涉及高层的案例介绍,披露了中国政府商业管理的内幕,对中国社会有精准深刻的分析。很难相信,一个外国人如此懂中国。

我认为,对于想在中国经商的人,这本书是必读的。尤其是如何处理与中国政府的商业关系,大概很难找到比它更好的读物了。

此书不太可能在国内正式出版,译言网有一个网友翻译的中文版,质量相当好,推荐阅读。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一些摘录。

========================================

《十亿消费者》摘录

作者: [美] James McGregor

(题图:刘勃麟的 Hiding in the City 系列)

一、 中国文化

1.

贤明君主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中国数千年社会秩序的基础。直到今天,也是中国普遍流行的商业管理模式。

2.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谐,哪怕这种和谐是表面的。

3.

中国文化提倡,个人追求恭顺和礼仪,接受来自上层的命令和决策。

4.

中国儿童在生活中学到的第一课就是纪律,家长教育孩子遵守纪律。

5.

中国文化提倡克制、克制、再克制。

6.

中国人习惯服从领导。领导人可以对所有问题下命令,甚至包括下属的家庭矛盾。

7.

由于推崇稳定和强调服从,中国人对那些充满魅力、照顾属下、发号施令的领袖惟命是从。

8.

中国人的这种服从性格,在制造业中颇有成效。但是一旦走出国门,或者进入需要更具创造力的领域如研发,中国模式的缺点就暴露无遗。

9.

什么是中国公司中最常见的四个字?"听领导的!"

二、 重视稳定和秩序

10.

中国政府最重视的,就是稳定和秩序。

11.

不管能否控制,中国政府假装一切皆在控制之中。

12.

任何敢于公开与政府对抗的人,都将在国家稳定的名义下遭到无情镇压。

13.

想在中国生存,你不能让这个体制感到为难。

14.

如果想要打击对手,你可以把对手描绘成破坏体制的人。

15.

与中国政府产生矛盾时,你要说明你公司的业务是如何有利于中国,而不是政府如何错了。你不能让人觉得体制很差。

16.

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秩序,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不是有没有内疚,而是会不会被揭露。

17.

只要不被抓住,中国人做任何事都可以心安理得。在这种环境下,政府不得不变得强权和无所不在,加大你作恶之后被抓住的可能。

18.

中国的法律假设,一切皆在政府控制之下,除非法律明文允许,否则你做的事情都是不合法的。而美国法律假设,政府不得干涉人民自由,除非法律明文禁止,否则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19.

为什么中国的交通很乱?因为各种政治压制和社会控制的存在,中国人把油门和方向盘当作发泄工具。

三、 教育和思想控制

20.

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是被领导的,而不是领导别人。

21.

这种教育体制的结果,就是强大但却缺乏主动的劳动力大军,而创新性的商业领袖和各种经理人非常之少。

22.

教育在中国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23.

中国人记忆超群,精于数学,安于枯燥冗长工作。但是死记硬背的教育体系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分析和领导能力。

24.

为了维持秩序,中国政府对信息和思想实施控制。这样必然会扼杀创新。

25.

政府相信必须控制信息才能保住权力,但是中国需要公民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这使得媒体得以探索自己的笼子到底有多大。

26.

自由意味着知道你自己的笼子有多大。

四、 官员的务实性

27.

表面上要维护秩序,但实际上,为了有效管理国家,中国政府官员在效率和私人问题上是非常务实的。

28.

从高级到基层的党政官员,满嘴都是最新的口号,但是一旦这些官方的政治反刍完毕,谈话立刻就转到经商。

29.

对于大多数中国官员来说,生活的准则就是"指鹿为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因为否则就会威胁到整个体制的稳定。

30.

由于这种两面性的存在,中国的反腐收效甚微,因为整个体制与诚实正直格格不入。

31.

中国政府在决策和处理与人民关系的时候,更像在经营一家公司。就像在公司里一样,党的高层有一些民主,但是在基层则几乎没有。

32.

由于人民不相信政府,政府只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保持威信。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只有两个药方:私有化和大量投资。

33.

中国政府喜欢那些能帮助国家解决困难的公司。

五、 重视金钱利益

34.

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腐败、快速的形势变化,又没有社会保障,一切让中国人惴惴不安。大家都觉得,获得安全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获得财富。

35.

很多中国人只信任钱。

36.

在葬礼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烧纸钱,给死人送去资产。

37.

在婚礼上,来宾们在公然注视下,排队送礼金,每个人的信封被撕开、清点、并纪录下来。

38.

由于急于致富,除非被迫,否则没有人会排队。每个人都拼命往前挤。这也是商业的运作模式。

39.

快速致富的必然推论是"谁也不要相信"。中国人对体制、对陌生人有着深深的不信任。结果就是商业环境中到处是不诚实。

40.

中国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在中国做买卖,人们的预期就是对方会骗自己。

41.

中国社会是自私的。中国人竞争能力很强,合作能力很弱。

42.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自我、最自私的民族之一。

43.

单个来说,中国人是凶猛可怕的商人。但是,中国人很难组建大型组织,这样的组织需要人们分享观点、平等共处。

44.

在中国,你要么有钱,要么听话。

六、 人际关系与法律

45.

因为表面上需要维持秩序,而实际上又是另一套做法,所以,人际关系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远大于西方。

46.

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不如人际关系重要。

47.

在中国做生意,不要完全依赖于法律,你会输的。法律只是你商业行为的一种论据。

48.

中国人事部门主管的权力远高过西方,因为那些被录用的人往往对他们心怀感激。

49.

机会来自和有权有势的人的交往。

50.

在这个需要和层层官僚及个人利益打交道的国家,单靠个人能力是无法成事的。

51.

在一个缺乏公平和公正的法律体系中,你的人际网络能确保你的安全。

52.

商业公司如果不把政府关系当作业务最关键的一部分,那么它的业务就会出现问题。

53.

在中国,市场总能取得胜利。

54.

亲吻干部,拥抱客户。

(完)

文档信息